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思想引领 >> 正文

习书记邀请我们返家乡搞农村调研

发布者:新媒体中心记者部 [发表时间]:2021-03-29 [来源]:福建共青团 [浏览次数]:




习书记邀请我们返家乡搞农村调


  早在30多年前的1984年3月13日,《中国青年报》即以“县领导关怀负笈者大学生不忘故乡情——中共正定县委书记与本县籍大学生的通信”为题,报道了时任正定县委书记习近平与河北农业大学全体正定籍学生之间书信往来的一段佳话,并全文刊登了这两封信。

  今年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从今日起,本报将“再续前传”,刊发《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系列专题报道。这组以采访实录形式呈现的专题报道,回顾还原了习近平同志在正定、厦门、宁德、福州、浙江、上海和到中央工作以来与大学生交往、交流、交心的互动场景,体现了习近平同志长期以来对大学生的关心、关爱和关怀。我们期盼这组报道成为青年学生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教材,引领青年学生不辜负总书记期望,沿着党指引的方向健康成长。敬请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年朋友们关注。

 

 

 

采访组采访了曹兵海,男,1963年1月生,河北正定人,河北农业大学畜牧兽医系1981级本科生,1985年毕业留校工作,后留学日本信州大学、岐阜大学,获农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现代农业(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

随即肖玉良同学给我们大家读了习书记的来信以下是信的内容

河北农大全体正定籍的同学们:

你们好!

玉兰同志曾同我谈过你们的情况。我作为在你们家乡任职的县委书记,过去对你们一直关心未及,深感抱歉,望得到谅解。

我想,当同学们课余饭后,晨明夜静之时,一定是非常挂念家乡的。这里我想高兴地向大家报告,今年以来,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指引下,经过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经济建设又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据初步测算,今年全县农业总产值可达18200万元,比去年增长28%;工业总产值可达8755万元,比去年增长35.7%。以同学们最关心也是联系最密切的农村而言,可以说是全面大发展。今年粮食亩产1300斤,总产可达42700万斤,比去年增产16%;棉花预计亩产160斤,总产可达2240万斤,比去年增产81.8%;社队企业两级纯收入可达2200万元,增收11%;社员家庭副业纯收入可达6400万元,增收12%;全县可分配总收入可达17300万元,增长42%;社员人均收入(含集体分配和家庭副业)可达380元,增长25%。上述各项指标均创历史最好水平。目前,我县的经济工作已经逐步纳入商品生产的轨道,精神文明建设以及机构改革等其他各项工作都在顺利开展。可以说,依靠着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一个政通人和、百业欣欣的局面已经初步形成。

当然,我们的工作还有困难,有阻力,有缺陷,不可能尽遂人意。特别是在农村,文化落后、科技落后的状况并未根本改变,陈旧的小生产经营方式的束缚并未取得根本性的突破。而要改变这一切,建设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大农业,靠什么?很关键的一条就是靠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就是靠掌握这些科学技术的专门人才。虽然“科技热”的浪潮正在广大农村蓬勃兴起,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人才更不足啊!农村迫切需要农大学生,农大学生同样也离不开农村。可以说,家乡的40多万父老乡亲都在翘首以待,盼望着你们早日以优异成绩成就学业,为祖国的四化建设挑梁扛柱,竭智尽才。

古人“十年寒窗”,是为了金榜题名,功成名就,衣锦还乡,光宗耀祖。这一套陈腐的观念,当然为我们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大学生所不齿。相信同学们都有着明确的学习目的,都有着奋发图强、献身四化的远大志向,一定是不会辜负这“黄金时代”的宝贵时光的。

祝同学们学习顺利!

   你们的同志  习近平  

 1983年12月18日

 

 

读完这封信,现场掌声响起,大家欢呼雀跃,心情非常激动,这一情景就像是发生在昨天。大家一一传阅来信,后委托肖玉良同学妥善保存。

 

曹兵海看完习近平同志的来信的感受大家看完信后十分激动。收到习书记的这封信,是我们没有想到的惊喜。这封信代表了县委、县政府和全县人民对我们正定籍同学的关怀,体现了习书记对人才的重视和珍爱,使我们感受到了家乡的温暖与我们肩负的责任。

习书记的来信有两点对我们触动很大。一是习书记非常谦虚,信里说“过去对你们一直关心未及,深感抱歉,望得到谅解”“这里我想高兴地向大家报告”,特别是信的末尾署名是“你们的同志  习近平”,一下子就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现在回忆起来仍然对这个落款印象深刻。二是习书记在信中说“农村迫切需要农大学生”“家乡的40多万父老乡亲都在翘首以待”,让我们感受到“挑梁扛柱”的责任,增添了“奋发图强”的力量,激发了“献身四化”的决心。

来而不往非礼也。后来我们商议,请肖玉良同学执笔给习书记回信,表达我们的感动和决心:“尽管我们现在的知识面还很窄,但是如果咱县生产在农艺、农技及农经管理方面遇到什么问题,我们还是希望能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与您们一起研究,或者利用在校的有利条件,请老师帮助解决。”事 过不久,我们就收到了小客村的农民发来的求助信息:“正定小客村种植的苹果树树龄已经十几年了,正处于盛果期,但果树一个劲儿疯长,就是不怎么结果。”接到求助信后,我们园艺系的师生齐上阵,出手一修剪,第二年果树便果实累累。

1984年3月13日《中国青年报》以“县领导关怀负笈者  大学生不忘故乡情——中共正定县委书记与本县籍大学生的通信”为题,报道了习书记与河北农业大学全体正定籍学生之间的书信往来,并全文刊登了这两封信。

习书记不仅给我们河北农大的正定籍同学写了信,而且也给全国各大学的正定籍同学写了信。在给各大学正定籍同学的信中,习书记表达了殷切的期望:“国家需要你们,正定的各项建设事业同样需要你们,家乡四十五万人民热忱地期待着你们,殷切地希冀你们为正定繁荣出力献策。”他表示,如果毕业以后在外地工作,希望同学们能尽量想办法和家乡挂钩,为家乡作贡献。如果能回家乡工作,政府将尽可能地为同学们创造好的工作条件,在各方面给予支持。这些内容在报告文学《“而立”之年》中都有记载,这篇反映习近平同志主政正定的报告文学发表在1984年7月的《河北青年》上,在同学们中产生了很大的反响。

采访组问到在来信之后,听说习近平同志还邀请大家暑期返家乡做农村调研,实际体验家乡的社情、民情和发展,您能具体说说调研的情况吗?

曹兵海回答到那是1984年暑假前的一次同乡会上,肖玉良同学和大家说:“县委书记要邀请大家暑期回乡做社会调研。”听到这一消息,大家都很兴奋,当时就有20多人报了名,县里已预先为我们做好了调研方案,所以一放暑假,我们这20多人就到县教育局去报到了。

当时的县教育局挺简陋的,在一个类似学校的地方办公。因为我们人太多,天气又特别热,教育局的同志就把我们带到了一棵梧桐树下,每人给了把椅子围坐在一起,也没有桌子,就这样开会了。我记得那是棵特别大的梧桐树,枝叶繁茂,我们所有人围成一圈就都在树荫底下了。

习书记到来后跟我们每位同学都握了手,之前我们没见过县委书记,一开始大家都感到特别的拘谨。我记得习书记当时穿着一件海蓝色的短袖衬衫,干净整齐,发型精干,笑脸盈盈,让我们感到非常亲切。习书记先是与我们进行拉家常式的漫谈,他说话语速较慢、言语温和,特别平易近人,我们的拘束瞬间就无影无踪了。

这次我对习书记的直接印象比上次来信的间接印象更要深刻:一个是因为这个县委书记非常年轻,那时他刚30岁,也就比我们大七八岁;另一个是习书记高大帅气,尤其是他的手特别温暖——那种厚厚的感觉,跟我们讲话一点儿“官架子”也没有。当时教育局也没有给习书记准备桌子,他就拿把椅子坐在我们中间,给我们做动员。现在回想起来,我们和习书记这次面对面的交谈对我后来的成长影响是很大的。

  

曹兵表示习书记与他们座谈了近两个小时,习书记讲了很多,既讲了这次调研的背景意义,也讲了做好调研的方式方法。他没有稿子,直接坐那儿就开始讲,很生动,不枯燥,非常实在,又有高度,大家听得很认真。那时候也没有人录像录音,现在找不到当年记录的笔记本了,真有点儿可惜。

  

印象最深刻的是习书记讲学习。他说,我们学东西要学无止境,所有学到的东西都是有用武之地的。学习的同时要想办法应用,在应用中再总结,再用于学习。搞这种乡村调研,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自我提高的过程。后来我自己当了老师,越来越觉得习书记讲得有道理。知识要学,学了之后就要用,知识就会越学越深,即便是刚开始学的知识,也会找到能应用的地方。

习书记说,大家搞调研,既可以深化课堂所学的知识,还可以发现很多课堂之外的事情。他举例说,不要小看了一粒化肥,化肥的用量、离根的远近、播种的深浅、用肥的时候浇不浇水,化肥的效果都是不一样的。通过调研发现的问题,对我们正定的发展有作用,对你们自身的提高更有作用。

在谈到如何调研时,习书记还特别强调,调研不要只看表面的东西,而要通过表面的东西发现背后的机理,然后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寻找和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的过程就一定会用到大家所学的知识。他风趣地说,你们去调研可能开始群众不欢迎,那么,如何让群众欢迎你就是一个能力提高的过程。

最后,习书记还说了两点:第一,没有一分钱补贴,大家自带干粮;第二,交通工具是自行车,骑自己家的自行车去调研。那时候,习书记有个爱好就是骑自行车,乡村开车也不方便,他就喜欢骑着自行车走村串乡地调研。

 

曹兵海还说到习书记在正定时,曾在《中国青年》杂志发表了《知之深  爱之切》一文,文章写道:“要热爱自己的家乡,首先要了解家乡。深厚的感情必须以深刻的认识作基础。唯有对家乡知之甚深,才能爱之愈切。”

在这次调研动员会上,习书记除了讲学习、讲调研,还给我们介绍了正定县的发展思路,展望了正定县的未来,不仅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了家乡,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这张蓝图的宏伟和一气绘到底的壮志。他说,我们中国的经济肯定要大发展,正定县的经济也肯定要大发展。他坚定地告诉我们:正定要走“半城郊型”经济的发展路子,要走科技兴县、工业兴县、人才兴县、旅游兴县的路子。他还谈到了正定县推出的人才政策,谈到了正定县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旅游的设想。

习书记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但如何才能一方水土富一方人?正定的经济怎么发展?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那么,我们一开步是迈左脚还是迈右脚?我们不知道现状,不掌握实际,就没有办法迈。”他的讲话就这么明白,就这么通俗,就这么富有逻辑,我对习书记讲的这些话印象特别深。

习书记还说,县里要根据大家这次调研出来的实际情况作出实际的决策。人都是要吃饭的,先要吃饱,再要吃好,要一步一步上台阶,所以我们必须先把农业的状况摸清楚,做好农业调研。

后来,我们了解到习近平同志在正定工作时非常注重调查研究,非常善于调查研究。他曾在县城大街上临时摆桌子,听取群众意见;在街头亲自发放民意调查表;写信给正定县委、县人大常委会、县政府、县政协四大班子同事,要求大家实实在在地调查研究。习书记的这些做法,使得正定当年的政风为之一新。

曹兵海表示通过这次与习近平同志的工作接触第一感受是“实”。我感觉习书记是这样一个人:对事情不看表面,看实实在在的效果。对于我们的调研,他是一个要“干货”的人。他要求我们“老老实实地调研,在调研中提高自己”,“调研报告要写得‘实实在在’——不要写赞美的话,多写政府部门没掌握的情况和哪些方面需要改进”。习书记在正定工作期间说得少、做得多,一心一意求发展。他把求发展变成了真正的做事、真正的解决问题。

第二个感受是“韧”。我们当时就从习书记身上感受到了一种内在的韧劲和坚持,我觉得这是他的性格。我非常能理解他现在所说的“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凤凰涅槃的决心,把改革进行到底”,所要表达的“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崇高追求和伟大情怀。

第三个感受是习书记很善于做青年学生的工作。习书记给我们做动员,是一次启发式动员。他只是给方向,不给画框,不给答案。他给我们提出可能遇到的困难,比如,“怎么让农户喜欢并配合你的调研就看自己的本事啦”,一语点醒梦中人。他深知农村情况复杂,看问题不能眉毛胡子不分,不能以偏概全。针对我们这帮正在读大学的青涩“马驹子”,习书记的教育方法很是灵验,充分发挥了我们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这个过程给了我们自主和自信,既有压力又有动力,是我们对自己认识的一次升华。后来我当了老师,越发感到他的启发的宝贵。

第四个感受是习书记很有战略眼光和科学精神。多年以后,我才悟出习书记让我们返乡调研的深意。他要抓正定的农业和农村工作,不拍脑门决策,需要得到农村最真实、第一手的信息。我们农大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到大学受过一些教育后,再回来看问题的角度就不一样了。让大学生返乡调研,既给我们提供了锻炼的机会,又能给县里决策提供可靠的信息。那个时候,刚刚30岁出头的他就表现出了这样的战略思维和稳健的工作方法。

当初习书记带领我做社会调研,再加上自己后来的成长,总的来说就是要求实求真,做调研要求实求真,做学问要求实求真,做人做事都要求实求真,我希望现在的一些学生能够自觉扭转追求名利的思想,实实在在地去学习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