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社交恐惧症吗

作者: 时间:2018-02-13 点击数:

社交恐惧症(Social Phobia),又名社交焦虑症(social anxiety)、见人恐怖症,是一种对社交或公开场合感到强烈恐惧或忧虑的精神疾病。患者对于在陌生人面前,可能被别人仔细观察的社交场合,有显著且持久的恐惧,害怕自己的行为或紧张的表现会引起羞辱、难堪。有些患者对参加聚会、打电话、到商店购物、或询问权威人士都感到困难。

此症名称源于1985年,当时被认为是忽略性焦虑失协症(Neglect anxiety disorder),经过14年后才渐渐被重视。

    当红美剧《生活大爆炸》中有一位在大学工作的印度天才,他与朋友之间的交流轻松正常,但是一面对女性,立即哑口无言。他多次努力想克服这个问题,说出自己的想法,哪怕是一句道歉,但是他无论如何就是做不到。除非是在喝酒之后,或者服用了实验性的药物,他才变得侃侃而谈毫不怕生。有一次他以为自己喝了酒,但其实是无酒精的饮料,他在兴高采烈的谈话中一下卡壳,灰溜溜地回到自己的小角落,继续沉默。

    观众们在看着这位演员哈哈大笑时,可能也会想到,现实中这样的问题并不少见,患者其实非常痛苦。

有的人,明明是鼓起了勇气要上台演讲,却结巴半天,词不达意,下来后羞愧万分,再也不当众发表意见,因为他觉得现实已经证明了自己的失败,不能自取其辱。

也有人心里有很多话想说,却无法正视别人的目光,一张嘴完全不知道该说什么,为了不和客服小姐争论,只好忍受产品问题,为了逃避面对老师,功课里明明不懂的东西也假装自己懂了。还有的人,干脆就把自己关在家里,能少见人就少见人,他们对人多的场合充满惧怕。

    我们害怕的,其实是害怕本身你认真地想过这一点吗?

    我们害怕那种“令我们害怕”的状况,这是我们不断逃避人际交往的本质问题。人际交往,在“社恐”患者的心中,代表着尴尬、出丑、被嘲笑、批评……彻头彻尾的失败。一想到这样的失败,“害怕”就被提前透支了。“社恐”患者总觉得自己是一座孤岛,无人理解,也无人在意,但他们却时刻渴望着过往的船只。等到船只真的来了,他们却手足无措,第一个念头就是:我藏在什么地方好呢?

也许你更应该做的事情是:不要躲藏,直接面对。面对你的恐惧,面对令你恐惧的一切状况。
    在美国的心理障碍疾病的诊断中,社交恐惧症已排名第三,前两名是忧郁症和酗酒。随着网络普及,时下“宅文化”流行,把“宅”当成是时髦的青年男女们,很有必要问问自己有无社交恐惧症的症状。

克服社交恐惧症的心理建设

    脸红,心跳,举止不当,其实每个人来到陌生环境,跟陌生人接触,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紧张,这些反应是身体自然出现的。不要害怕,更不要为了“害怕”而把自己关起来。

多一点幽默的精神,学会自嘲,那些让你不适的感觉,你完全可以轻松地对待。你看一个推销员,最需要积极乐观的精神,每天都要找到新的人,新的机会,不怕被拒绝,因为在被拒绝了一千次之后,可能第一千零一次,他就得到了成功。你也是一个推销员,你要向这世界推销你自己。你原有的才华和能力,会得到更好的发挥。
    1.转移注意力。不要过分关注“可能会出丑”“出丑后怎么办”,接受自己的缺点,接受自己犯过的错误,不要给自己很大压力,“我一定要做好”“我这次不能再失败了”这样的态度往往会导致新的失败;
    2.不要苛求完美。用轻松友善的心态对待自己和他人,多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你当然可以跟他/她做朋友”“一起出去吃个饭多好”,把你愿意与人交往的念头表达出来,结识那些你想结识的人,朋友会让你的世界更开阔;
    3.学会倾听。在做一个表达者之前,做个好的倾听者,会让你得到更多人的欢迎,在倾听别人的过程中,你也会学到更多东西,“原来事情并不是我想的那样”“他的意思原来是这样的”,倾听会让你更加宽容,会体谅,包容他人;
    4.可以每天设定一个交谈的小目标。先从你身边的人开始,家人、朋友、同事,事情可公可私,但是你要尽量多说,延长自己的谈话时间,享受谈话和交流的过程。之后,你就可以去认识那些你想认识的人,去跟更多的人交往;
    5.鼓励自己去参加聚会。给自己的最低要求就是出现在那里即可,你就战胜了自己一次。下一次你可能就跟坐在旁边的姑娘交换了电话号码,这会是很大进步。再下一次,也许你也可以当众讲个笑话什么的,搞搞气氛。这些真的不难。
    6.到人多的地方去。保持微笑,克服平时的厌恶心理,不推辞当众讲话的机会,发言之前深呼吸,告诉自己搞砸了也无所谓,还有下一次。而下一次,你继续搞砸,那么仍然还有下一次。对自己宽容一些吧,要像搀扶孩子学走路那样认真,耐心地对待自己。
    7.如果口吃过分严重的话,请每天花时间大声朗读。


版权所有 ©云顶线上棋牌平台-学生工作部